海尔张瑞敏(海尔ceo张瑞敏的故事)
1984年冬天,青岛一家冰箱厂濒临倒闭。
当年工厂销售收入只有38万元,资不抵债。这一年连续跑了三个厂长,因为是集体所有制的小厂。当时他们发不出工资,所以动员了很多人,没有人愿意来这里。
年底,总公司终于又派了一个年轻的厂长。
当这个年轻人第一次来到工厂时,他开始遇到麻烦。工人们几个月都发不出工资。如果工厂要正常运转,他必须想办法借钱给工人。当时银行不肯贷款,其他企业见他躲着走,他只好去农村借钱发工资。
一副烂牌,放在手里,居然打出了王炸。
到2000年,这家即将倒闭的工厂销售收入已经达到406亿,是1984年的16倍。
这个起死回生的冰箱厂就是海尔集团的前身,这个年轻人就是海尔CEO张瑞敏。
注意读书学习。
张瑞敏,1949年出生,山东省高级中学。他原本的目标是考上好的大学继续深造,但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大学关门了。
梦想一下子没了,目标也没了。
张瑞敏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幸运的是,因为是家里的独生子,他逃到了农村,接了父亲的班,成了一名普通工人。
那时候有一种说法,赶上特殊时代的都是社会上的下等品,走到哪里都被人看不起。
被贬到社会底层的张瑞敏后来回忆说,“那是我一生中宝贵的财富,就像蘑菇定律一样,被放在黑暗的角落里,所以我有机会靠自己去争取。”
被孤立被鄙视让抑郁的张瑞敏爱上了学习和读书。
当时没有全日制学校,他选择了考业余大学。每天下班后,不吃一顿饭,骑着自行车跑很远的路,夏热冬冷不间断的上学,四年如一日。
除了晚上上大学,他从未停止阅读。那时候书少,想看他想看的书就更难了。
当时新华书店几乎没有书卖,想看书的张瑞敏只好想办法到处借书。
书的珍贵可想而知,所以借书的人总是怕丢了或者有问题。张瑞敏最后借的书必须尽快看完,所以经常废寝忘食。
那段时间他看了很多书,就像他自己说的,这些书对他以后认清和做好很多事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瑞敏以嗜书闻名。他的办公室就像一个小图书馆。他不抽烟,不喝酒,也不社交。他一有时间就拿起书,他的生活完全被阅读填满了。
《洪都博客的一点希望》值得再战。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是青岛家电公司的副经理。他刚代表公司在德国签下一批价值200万美元的先进设备,就得到消息,购买设备的下属冰箱厂厂长又辞职了。
为了不让这批装备烂掉,也因为他觉得还有一线希望,张瑞敏硬着头皮上任了。
他回忆说:当时青岛冰箱厂带着53份要求调整报告欢迎我。工人8点来上班,9点走,10点在大院扔个手榴弹也杀不死人。
工厂外面只有一条泥泞的路。下雨的时候,鞋子一定要用绳子绑好,不然鞋子会被泥水拖走。当时是冬天,车间里没有窗户,工人们就把木质窗框全部拆下来取暖。
工厂内部四分五裂,外债百万,债主找上门,张瑞敏举步维艰。很多人在等着看笑话。
本以为张瑞敏会有大事,没想到上任第一件事就是颁布十三条规定,让人目瞪口呆:“不准在车间排便”、“不准偷厂”、“不准打架”。
厂里的员工觉得这个规定太可笑了,厂长也不靠谱,所以很少有人关注。“海尔十三条”发了半年了,却没有随便排便的人。但随地小便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作坊里也经常丢失原材料。
世界上乱用重典,用猛药治慢性病。
张瑞敏特意打开了车间的门窗,果然有人提着一袋原料,过几天就走了。一向温和的他这次没有心软,马上贴出了开除此人的通知。
经过这件事,厂里的人终于相信厂长这次是认真的,从此没人敢违反规定。
如果说“海尔十三条”算是红豆博客的内部威信,那么“砸冰箱”事件则属于外部威信。
当时厂里发现76台冰箱质量有问题,有人提出低价卖给厂里的员工。张瑞敏说,“如果我允许8个小时卖出这76台冰箱,就相当于允许你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
这一砸,让“质量大于天”的理念在员工心中生根发芽,甚至砸出了一个国家质量金奖。与此同时,海尔冰箱风靡全国。
注意每一件小事。
张瑞敏曾说:做好每一件事都不简单。他不仅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做了。
目前国内大部分品牌上门服务人员用的是塑料鞋套,海尔用的是布鞋套。一双塑料鞋套大概1点6,一双布鞋套1元钱,相差60倍。
相信在张瑞敏买家电的用户,大部分都是刚搬进新居,地板都是全新的,业主也特别照顾。塑料鞋套的包容性不如布鞋套。如果你穿着塑料鞋套走在地板上,不小心碰到一粒沙子,可能会划伤地板,但是布鞋套不会造成这种情况。
泰山不拒细土,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深。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曾经有一家日本公司准备在中国投资。经过考察,初步选定了海尔等三家企业。
参观完公司后,总裁离开了。大家都以为日本不愿意合作,但是过了一天,对方发来传真说愿意合作。
原来,他趁大家不注意,摸了摸车间里备用的磨具,没发现有灰尘。
还有一次,签合同前,一个外国商人突然提出要去洗手间。其实他是去看看卫生间干净不干净,吊灯有没有灰尘。外商说:这两件事干干净净,这个企业就没问题了。
说到管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效率和盈利,而忽略了细节。但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无小事,一切都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张瑞敏领导的海尔想干大事,但他知道,扫天下必须从扫房子开始。
有危机意识
张瑞敏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他能把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企业变成年销售额过千亿的跨国集团。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他骄傲,所以很容易有自大的危险。
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戒骄戒躁,他在办公室挂了八个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这句话不是从众的点缀,而是张瑞敏几十年管理经验的总结和警示。
海尔开始以冰箱进入美国市场,然后开始做酒柜产品,获利丰厚。美国一家大公司紧随其后,开发出来的酒柜很快上市,但他们没有抢到市场,因为太晚了。
公司副总裁去找张瑞敏,问他做酒柜项目多久了。张瑞敏说五个月。副总裁懊恼地说,“从策划到产品上市,我们干了18个月。你怎么这么快?”
张瑞敏告诉他:
原因很简单。你就像追着我们红豆博客的狮子。我们有压力。
张瑞敏因为有着时刻警惕的危机意识,所以总能先于他人思考和行动。
80年代末,由于各大厂商都投入冰箱生产,当时的冰箱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张瑞敏立刻嗅到了市场趋势,开始关注产品质量。
当其他厂商开始注重质量的时候,张瑞敏开始将触角伸向服务。他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十余个电话服务中心,提出了严格规范和标准的“星级服务”理念。
当其他厂商不甘落后,开始重视服务的时候,张瑞敏再次深化服务,提出了永远满足用户需求,永远走近客户的理念。海尔的口号“真诚到永远”影响了很多消费者的消费选择。
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曾经说过:
没有危机感是你面临的最大危机。
张瑞敏的忧患意识,让海尔稳步前行,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虽然从未停止过被质疑,但他一直走得坚定而从容。
2016年,耶鲁大学将名为“传奇领袖”的奖项授予张瑞敏,他上台发表演讲:
如果一个企业家认为他是一个传奇的领导者,他应该去看心理医生。没有所谓的成功,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所有的成功都只是一面供我们借鉴的镜子。
如此清醒和有自知之明是他成功的唯一法宝。
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ngola@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4baike.com/n/12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