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三十多岁的罗曼罗兰还没写出《约翰克里斯多夫》,反而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精神动乱,他离开巴黎,去了偶像贝多芬的故乡。
他去听了贝多芬创作的交响乐的大演奏,多雾的莱茵河畔,贝多芬曾经的苦难、欢乐、悲哀以及巨大的勇气,都深深地震撼着罗曼罗兰。
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也有了一个精神形象,那就是像贝多芬一样充满战斗精神,面对再大的苦难,都绝不屈服。
离开贝多芬的故乡后,罗曼罗兰为贝多芬写了一篇小传,以此向自己的精神偶像致敬。
01
人不是笑着来到这个世界的,而是哭着到来的,因为他知道,在这世间,注定会有许多痛苦。
1770年12月,贝多芬也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哭着来到了这人间。
父亲酗酒成瘾,整天醉醺醺的,虽然是个男高音歌手,却没啥天分,只能当一个小小的宫廷乐师,养家糊口都成问题。
4岁时,父亲就把贝多芬绑在钢琴前练琴,一旦出来差错,不是被痛骂就是被暴打。
那个自己飞不高、也成不了音乐家的平庸的父亲,拼命地把贝多芬打造音乐天才,他总是告诫贝多芬:
“知道吗?莫扎特在你这个年龄时,已经学钢琴了,现在他已经成了著名的音乐家,到处开演奏会。”
在小孩子眼里,成名还不如和小伙伴一起去溪里抓鱼快乐,成功还不如和小伙伴去抓蝴蝶好玩。
看着能出去玩耍的小伙伴,贝多芬只有羡慕的份儿,母亲看不下去了,护着贝多芬,父亲就是一顿暴吼:“我是音乐家,我想怎么教孩子就怎么教,你少啰嗦。”
小贝多芬的遭遇,连邻居都叫苦:“太可怜了,才4岁,即便要做音乐家,也不应该这么折腾孩子呀。”
贝多芬所有的时间,都被父亲压榨进钢琴里了。
玩是不可能的,他最喜欢的,就是在莱茵河畔,听滔滔不绝的流水发出动听的声音,看天空中棉花糖似的云朵落在水里,无处不在的风吹打着树叶,阵阵美妙的声音,总是让他陶醉。
人生可能就是这样,让你痛苦的东西,可能也会让你更加强大。
02
尼采说: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让你变得更强大。
天天被逼着练琴,也确实让贝多芬变得更强大了,1778年3月,为了坐实贝多芬天才的名头,父亲专门给贝多芬举办了一次钢琴演奏会,门票一块。
宣传时,父亲把贝多芬包装成一个6岁的天才儿童。
一场演奏会下来,贝多芬确实成了“天才”,但只有老天才知道,这个“天才”究竟是怎么来的。
十一二岁,贝多芬成了宫廷指挥奈弗的弟子,在奈弗的指导下,贝多芬对音乐越来越感兴趣,以前他被逼着学习,现在他真正对音乐有了兴趣。
十三岁时,贝多芬也成了宫廷乐师,这让他父亲高兴得不行,觉得都是自己的大棒教育的结果。
你总算踏出音乐家的第一步,爸爸真高兴,你应该感谢爸爸从小对你的教育。
到17岁时,老师对贝多芬说,你的才能已经超过了我,我教不了你了,你去向莫扎特学习吧。
贝多芬从小就是听着莫扎特的名字长大的,听到自己可以去向莫扎特学习,简直是高兴不已,收拾行李就去维也纳见莫扎特。
那时候的莫扎特,名满天下,是大音乐家,拜访者络绎不绝,他只把贝多芬当成一个普通的来访者,一见面,就冷冰冰地问:
“你的老师都是谁?”
“你都会使用哪些乐器?”
贝多芬一一作答,莫扎特让他弹一首曲子,贝多芬胡萝卜一样粗壮有力的手指开始弹奏,声音充满爆发性的力量,莫扎特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对贝多芬也大加赞赏:
你有很好的天赋,但是很遗憾我无法当你的老师,我现在正忙着写歌剧,不过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倒想好好教你。
音乐史上的两位大师,完成了史诗般的会面。
后来,莫扎特对一位朋友说:“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他就会扬名音乐界。”
03
生活,从来都不是顺风顺水的,在你快乐的时候,总要给你加点苦涩的调料,让你活得五味杂陈,贝多芬还在维也纳,家信却来信说母亲病重,得速速赶回。
母亲性情温和,为人慈爱,却命途多舛,病得连医生都束手无策,贝多芬只能向天祈祷。
母亲病了,父亲又是酒鬼,一家人的生计,都落在贝多芬肩上,他不是忙着赚钱,就是忙着做家务,忙着照顾母亲,照顾年幼的弟弟,忙得连休息都是奢侈。
为了能多赚钱,他去当了家庭音乐教师,趁着上课的时候,经常“神游天外”,呆呆地按着天花板,像一根木头,让他的学生都惊诧不已,“老师不知在想些什么?”
那时候,他思想天马行空地驰骋,思考道德、精神、上帝、音乐。
母亲去世后,贝多芬又思考死。
死是什么?伟大的乐曲都流传下来了,而作曲的人为什么会死呢?这是神的旨意吗?
这些问题,再加上生计,他一直很忙,直到成了波恩剧院乐团的提琴手,加上宫廷乐师的职业,一个人挣两份工资,生活状况才渐渐好起来。
但贝多芬总是闲不住,看到风中舞动的树,他就给大家伙即兴演奏,看到地里劳动人民的生命的强悍,他也即兴演奏。
他还随身带着要给笔记本,有什么想法,立马写下来。
渐渐地,他感觉自己在波恩已经学不到新东西了,就决定离开,去维也纳拜师。
人的成长,就是不断超越过去的自己,一天比一天好,就是强大。
04
著名的作曲家海顿,曾经听过贝多芬在波恩的演奏,对贝多芬拍手称赞:
“你的名字我早已知道,你是宝石,但需要雕琢,而波恩没有可以雕琢你的工匠。来维也纳,我会尽力帮你。”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对位法,却要求自己的作品不要束缚在对位法的规则里,他要保留自己的东西,属于贝多芬的独一无二的东西。
在维也纳,贝多芬的名声也渐渐大了起来,上流社会的人开始谈论贝多芬:
“贝多芬是个天才,听过他即兴演奏的人都说他的音乐独特,有一种强烈的粗犷感”。
还有人说:“他不是人,他是想燃烧我们的恶魔,否则,他怎么能演奏出如此出色的即兴曲。”
贝多芬长着运动员一般结实的身体,手指像胡萝卜一样有力,弹奏起来总是充满力量,因此也有人说,他的演奏太狂野了。
贝多芬却靠他独特的音乐,撬开了上流社会的大门,成为那里的常客,但贝多芬依旧特立独行,只玩音乐,从不巴结谁,管你是钱多还是权大。
他告诫自己:“千万别狂傲得迷失自己,记住,音乐并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品,你要开拓自己的前程。”
有时朋友聚会,贝多芬无端吼叫,然后发疯似的跑出去。
朋友急的追着他跑,却发现贝多芬拿着笔,像梦游一样走进森林,彼时,小鸟在树梢之间鸣叫,贝多芬不停地写,朋友说:
“我明白了,他从家里跑出来,是让音乐给迷住了,他在追求新的旋律,新的乐章。”
05
有名后,赚钱也容易了,贝多芬甚至不无自豪地说:
“我若看见一个朋友陷入窘境,如果我的钱袋里的钱不够帮助他,我只需坐在书桌前面,顷刻之间就解决了他的问题。”
但他并没有沉迷于成功带来的荣誉,而是时刻谨记着,“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
就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两只耳朵却出了问题,这就跟摄影师瞎了眼,美食家失去了味觉一样,对音乐是致命的打击。
祸不单行,他的胃也出了问题,经常折磨他。
听力越来越不好,他就尽量不见人,怕别人发现他的残疾,因为一个音乐家失去了听力,简直不可想象。
耳朵闹毛病时,除了耳鸣,他什么也听不见,每天早上醒来,如果耳朵正常,他会高兴得跳起来。
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有时候虽然不耳鸣,可却跟聋了一样,什么也听不到,和别人在一起,只见对方嘴在动,却完全听不到。
连在剧院里,他也只能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听到演员们的声音,假如稍微远一点,他就听不到乐器和歌唱的声音。
这对贝多芬,简直是致命的打击。
“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鲁塔克教我学会忍耐,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
他忧伤不已:“我是上帝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么悲伤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是的,他只有忍耐,这是上天给他的苦难。
苦难对于弱者来说,是致命的,他会摧毁脆弱的意志,可贝多芬不愿就这样屈服,他把自己关起来,利用耳朵好的时候创作,《悲怆奏鸣曲》、《第一交响曲》、《七重奏》等作品不断问世。他的悲伤,都在作品里,可除了悲伤,还有欢乐。《七重奏》充满欢愉,《第一交响曲》又明澈如水。
罗曼罗兰说:“要使心灵习惯于愁苦,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往昔生活的美好,一下子是消灭不了的。”
以往的美好,还在拉着贝多芬,让他不经意之间,就吐出美好。
06
1801年,贝多芬爱上一个姑娘,还为她写下了甜蜜的《月光奏鸣曲》。
可是一想到自己的残疾,他就痛苦,不知道如何面对姑娘。
他爱上的那个姑娘,又是一个风骚、自私、无知的女子,见钱眼开,庸俗不堪,转身就嫁给了一个伯爵,成了伯爵夫人。
贝多芬痛苦,郁闷,悲伤,他甚至担心自己会杀死自己。
他没有自杀,而是向命运的苦难发起挑战,在苦难中让自己的生命绽放。
他说: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窥见了我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离它更近一点。
对于命运,他高呼: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多美!”
所以,他的作品也变了,在《第二交响曲》中,忧郁的思想一扫而空,剩下的都是对幸福的渴望,都是对未来的期望。
他渴望幸福,渴望痊愈,渴望爱情。
他的灵魂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希望。
抱怨苦难是人的共性,可真正的强者,却敢于从苦难中站起来,昂首不屈。
1804年,《第三交响曲》完成了,这是他献给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战斗的英雄的乐曲。
我们说了,命运从无一帆风顺,更不会怜悯谁,歌剧《费黛里奥》演出时,贝多芬又惨遭失败。
有人说:“歌剧太长了,剪短一些吧。”
也有人说:“旋律过于平淡,没有高潮迭起的场面。”
还有人说:太沉闷了,放轻松一点就好。
听了这些意见,贝多芬忍无可忍:“你们自己作你们的《费黛里奥》吧,要这么改,还不如撕掉它算了。”
但他暗暗决定,要将这个歌剧完善,让全世界的人刮目相看。
土豪朋友请他去家中庄园度假,贝多芬答应了。每天早上,贝多芬带着笔记本就出去了,在薄雾笼罩的氤氲的树林里,看刚出巢的鸟儿在林中飞翔,边走边写下脑海中浮现的旋律。
就这样,他创作了《第四交响曲》,也改完了歌剧。
离开时,他把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感悟而来的乐曲《热情奏鸣曲》送给朋友,以表谢意。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旧热爱生活。
07
两只耳朵出现毛病后,贝多芬越来越喜欢大自然。
在森林里,阳光透过树叶落在地上的影,清晨山里氤氲的雾,晚霞红遍天边像火一般烧开的田野,土拨鼠在林间窜动,春日的花开在原野。
他将自己投入大自然母亲的怀抱,心也渐渐变得平静,优美的旋律,一点点出现,一个个音符,被记录成章。
于是,《田园交响曲》来了,《命运交响曲》也完成了。
不幸的是,战争又爆发了,维也纳沦陷了,生活又受到严重的影响,变得艰难起来,但他告诉自己:
不能服输,要忍耐目前的困境。写好曲子是自己当前的困境,如此奋斗下去前途一定光明。
他自己为自己打气:
依赖,唯有依赖自己才行,任何事都不能依赖别人。自己的幸福不是别人赐给的,只有自己去创造。
越是充满苦难,他就越充满战斗精神,两年时间,他像听到上帝内心的秘密一样,一个个曲子自自然然地流露出来,《雅典的废墟》《史蒂芬王》《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小提琴奏鸣曲》一个接一个地问世。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的救赎,贝多芬想在音乐里找到一种真善美的艺术境界,那些娱乐音乐,他不屑于去写,他厌倦了,他要找到一种神圣的音乐。
可是那样的音乐,却赚不到钱,也没有众多的支持者,资助他的人走的走,死的死,朋友们也所剩无几,可是哪有如何,他不想去娱乐别人,不想去讨好那些可怜可悲的肤浅的人了,他必须为自己而活,必须取悦自己的灵魂。
在苦难中,他的灵魂前所未有地高大,站得那么笔直,一个人活着,不是为了取悦别人的,也不是为了享受的。
08
生活是充满苦难的,贝多芬自我安慰:
“杰出的人必能在痛苦与不幸中忍受而生存。”
生活里任何短暂而平和的瞬间,他都用来创作,去寻找灵魂的平静,可是耳朵出问题后,他的脾气变得很糟糕。
家里的佣人有一点点差错,他就大喊大叫,气得佣人直接辞职。
连朋友都以为他疯了,可他也知道,要寻找那宁静祥和的音乐,这样是不行的,他太渴望平静和安宁了。
他还在笔记本上写下:但愿求得内心的平和。
以此提醒自己,时时注意。
最终,他找到了那种平静,在《庄严弥撒曲》里表达出来了,此时他已经欠了一堆债务,他把希望寄托在《庄严弥撒曲》上,可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收获寥寥无几。
贝多芬实在没办法了,还写信给大诗人歌德求助。
他觉得,如果歌德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那他应该可以理解自己的音乐。
但歌德没有回信。
短的是人生,长的是苦难,求人不行,贝多芬只能求己,他开始创作《第九交响曲》。
苦难是弱者的地狱,却是照出强者的镜子,强者是永远不屈服的人。
09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是艰难的,贝多芬写了又撕,撕了又写,不知撕了多少张纸,不知写了多少行字,才终于找到感觉:
“我终于找到欢乐颂。”
谱曲的时候,他想要一种历经沧桑、筚路蓝缕,从苦难中发现甘甜的欢乐旋律。
1823年,《第九交响曲》完成,贝多芬却对学生说:“维也纳沉醉于罗西尼的音乐,而我不过是个过时的音乐家。”
学生说:“这里的人不知道老师的音乐伟大,因为其伟大,他们无法理解,现在正是他们逐渐了解的时候。”
贝多芬自嘲:“可能是在我饿死之后吧。”
他打算在柏林演奏《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可维也纳的人给他写联名信:
身为伟大音乐家的你,怎能坐视外国的音乐充斥在我国的音乐界而不顾?那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
最终,他还是决定在维也纳演奏,而且他打算亲自担任指挥。
一个聋子,怎么能担任指挥?
但他斩钉截铁地说:“虽然我的耳朵聋了,可是我的灵魂仍然能听到你们的演奏,而且这些作品是我经年累月努力的成果,非由我指挥不可。”
其他人还是不放心。
后来大家决定,再选一人和贝多芬共同指挥,以策万全。
演奏那天,贝多芬浑然忘我,挥动着指挥棒,直到演奏完毕,他还茫然地站着,可观众早已沸腾了。
后来,他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胃大不好了,还经常流鼻血,如果能有力量在桌上写字看书,他就心满意足了。
但他还想继续创作:
我希望能再创作出两三部伟大的作品,并成为如幼儿般天真的老人,然后在不知名之处在善良的人们的照顾之下死去,但我的周围并没有那种善良的人。
1827年初,身体越来越差,他想“已经差不多了,距天国之路已经不远了。”
临终的前几天,他对身边的人说:“诸君,请为我喝彩,喜剧已经结束了。”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离开了这个让他受尽苦难,也享尽荣誉的世界。
葬礼上,他的一位朋友朗诵告别书:“他是艺术家,同时也是伟人。他很孤独,这是因为在艺术上没有人能和他并驾齐驱。”
10
1830年,诗人歌德已年过八旬,年轻的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去拜访歌德。
他问歌德:“您为什么不听听贝多芬的音乐?”
歌德对贝多芬还不了解。
门德尔松接着说:“那怎么行?如果不抽点时间听听,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听到了。”
歌德问:“那也无所谓,为什么一定要听?”
门德尔松激动地说:“因为贝多芬很伟大,像神一般伟大。伟大的音乐是听了之后可以渗透进灵魂,让人产生崇高的精神、道德、情感,贝多芬就是这样。”
此时,贝多芬已经去世三年了,他也许曾想要得到世人的认可,也许希望同为艺术家的歌德能够理解他,但他创作,必然不仅仅是为了这些,因为他说过: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他也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诫世人:
人啊,你当自助。
毫无疑问,这世间是充满苦难的,但是一个自助的人,就是在苦难面前永不屈服的人。
11
在罗曼罗兰眼里,贝多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什么是英雄?
罗曼罗兰说: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贝多芬就是这样的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ngola@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4baike.com/n/23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