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柴静事件是什么(起底柴静赴美产子始末与现状)
“那你说中国人是不是人?”
2010年央视《面对面》采访节目上,一句话让现场的氛围降至冰点。
这是一位名叫丁仲礼的院士,质问柴静的话,此时院士的脸上满是愠怒,而柴静却哑口无言。

但这位“公知女神”,却在这次采访中被丁院士反问到一言不发,并且随着舆论的发酵,一些细节被曝光,她逐渐身败名裂,直至销声匿迹。
在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次采访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上小学四年级时,柴静变成了近视眼,这本没什么特别,但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在作祟,她就是不想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于是,她默默地背下了整个视力表,包括最后一行。
后来在视力测验时,老师指最后一行,她大概看个位置就知道是哪个方向。
这让她每次检查视力都是1.5,她心想:“这次,我和大家一样了。”

这让新闻传播在她心中悄悄种下了种子,她向外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慢慢地,仅仅投稿无法满足她的渴望,她更想要一个新闻实践之地。
于是,她大着胆子给湖南广电一位名主持人写了一封自荐信,没想到,居然一下子敲开了湖南广电的大门。
她进入湖南广电后,开始主持一档名为《夜色温柔》的电台栏目。
她温柔、知性的话语,成为长沙夜空中许多人的心灵慰藉,甚至有人深夜守候在电台门口,就为了见她一面。
1998年,湖南卫视开设了一档新栏目叫《新青年》,柴静被邀请来做主持人。
《新青年》一经播出就火了,变成了当时很多人坐等播出的节目。

就这样,柴静加入了央视评论部,和白岩松搭档,做《东方卫视·时空连线》。
可进入评论部后的柴静,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
刚开始她做了一期关于剖腹产的节目,联系人物、写稿等一系列事都是她独自操盘的,本以为可以一炮而红,没想到却连审稿都没过去。
台里对于这个片子的评论,可谓是一塌糊涂,主编一针见血地指出,柴静的节目做得过于浅显、不够深刻。
这之后,她“不上道儿”得厉害。每次节目主持人都要做评论,但她连评论都写不好,写来写去却总不在“点”上,最后还是白岩松替她写了才过关。
柴静“不服输”的劲儿又上来了。她每天拼命地挖掘选题,主动给各大部委打电话,还直接给外交部沟通要采访大使,同事们都戏称她“无知无畏”。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熬,节目一期接一期的播,柴静慢慢地在央视站稳了脚跟。

张洁说:“我们正在开关于非典的会。”
柴静说:“我想做。”
那一年,非典肆虐。柴静自告奋勇去前线采访,将生死抛掷脑后地去做新闻。没有人要她播这个节目,但是她一定要去。
后来柴静在《看见》一书中这样说:“当时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这便是坚持的力量。
就这样,柴静冒着生命危险,跟着一个流行病学调查员,来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走过长长的过道,推开漆面斑驳的病房门,她看到了一个躺在床上的老人,发着高烧、呼吸急促。她又看到了旁边病床上的小伙子,目光充满了对生的渴望。

这期节目在央视播出后,一下子引发了轰动,看哭了无数人。
那个身穿隔离衣,柔柔弱弱的女记者,用坚定勇敢的态度,向世人传递着新闻背后的真相。亿万观众都记住了“柴静”这个名字。
此后,在无数个新闻一线,大家都能看到柴静的影子。
药家鑫案、李阳家暴案、征地、地震、奥运,柴静总是用坚定的眼神,尖锐的提问,带领观众看到不一样的新闻。


她在采访前会写100多个问题,即使在化妆时还不忘看一看,弦儿越绷越紧,问题越问越尖锐刻薄。
她总以为厉害的记者就是要把别人问得无地自容。
2002年,两名青年骑车飞跃长城,其中一位失去性命,柴静在采访中言辞激烈且尖锐,她问道:“你就是想要那种特别来劲的感觉吗?这比命还重要吗?”语气中有一种特意揭人伤疤、取笑的意味。
台里的人都说她:“这次挺尖锐啊。”

这一年,柴静在美国生下了女儿,一时间国内舆论哗然。
按照美国的法律,在美国领土领空出生的孩子,可以拥有美国国籍。
很显然,柴静是为了孩子国籍而赴美生子的。这和她一贯为大众发声的爱国形象格格不入,广大群众有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柴静的女神形象开始坍塌,但真正将她推到风口浪尖的是一部纪录片。
2015年,柴静自制的纪录片《穹顶之下》问世。本想着通过纪录片挽回知名度的,却使得她“女神”形象加速瓦解。

单就片子的本意来说,通过名人有传播力的效果来让大众知晓环保的重要性,这并不能算是一桩“坏事”。
但坏就坏在,细心的网友发现,片子中使用的中国数据几乎都是美国NASA的数据,特别是有一些数据失实,甚至将PM2.5和死亡率若有若无地联系,这究竟是为环保发声,还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

柴静说,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因为女儿出生后就被确诊患有肿瘤,需要手术进行治疗,她认为这和怀孕期间面对国内糟糕的空气环境直接相关。
但很多人质疑这部片子拍摄的初衷,孩子患有肿瘤和雾霾真的相关吗?这是不是跟柴静自己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关?
一场偏执的辩论,《穹顶之下》就这样潦草收场。

事实上,这是一场辩论,是一场科学判断吊打偏执理论的辩论。

这是欧美国家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陷阱!
因为发展必然伴随着排放,发达国家就是这么发展过来的,而现在已经走在了发展前沿的他们,却要发展中国家减排,这无疑就是让发展中国家不要再发展了。
丁仲礼院士揭露了欧美所谓减排的居心叵测,以国家为单位的减排和以人为单位的减排,其实质意义完全不一样。

丁院士却说,绝不会更糟。
柴静却坚持认为,丁院士这么做,不是科学家所为,而是出于政治的角度。
丁院士回怼:“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难道不是人类共同的利益吗?”
柴静还不死心:“中国是一个人口的大国,一乘的话,那个基数太大了。”
丁仲礼院士终于忍无可忍,直接问柴静:“中国人就不是人了吗?同样为人,中国人就应该少排?”
这下子,柴静被问住了。
作为记者,柴静本该客观冷静地带领观众,触摸新闻的真相,而在这次采访中,她却不断“带节奏”,以所谓“理中客”的嘴脸,为发达国家呐喊助威,难怪大众骂她“双标”。

柴静也曾深入一线,SARS的病房、矿难的现场、农村的田间,都曾有过她的身影。她曾奋力挣脱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向大众传递对生活与人性更深厚的理解。
只是一路走来,她终究是走偏了。
现在的柴静,已从央视辞职,和丈夫孩子移民美国生活了,她在国内新闻圈早已地销声匿迹了。
过于追求自我的柴静,从当家花旦到全网群嘲,终究跌落了神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ngola@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4baike.com/n/23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