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家看来,人类的情绪体验对应到生物化学层次,就是一些激素、神经递质的复杂反应。
目前与手机使用行为相关的激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巴胺、皮质醇。
多巴胺与行为上瘾关系密切
多巴胺是人体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免疫系统、肠道、血管等不同地方可以发挥不同作用,这种物质也与成瘾有关。
2001年,斯坦福大学的学者发表的研究表明:多巴胺会促使人们期待得到,但不能让人们感受到获得时的快乐。
电子消费产品上很多交互细节,都能让人们脑中的多巴胺激增,出现「行为上瘾」,无论社交平台上的点赞、小红点,还是资讯软件上让人应接不暇的推送和信息,有人认为,这些堪称这一代人的可卡因,能够让人在不经意间沉迷、上瘾。
行为跟物质上瘾(如药物毒品上瘾等)的生理机制是相似的,上瘾的情况出现时,大脑会发生三种变化:脱敏、敏化、前额叶功能退化。
大脑神经适应了某种刺激后,会想继续重复这种感觉,从而形成渴求。当人继续重复同样行为,被刺激的区域会产生耐受性,同样的刺激下,产生的多巴胺和多巴胺受体会变少(即脱敏反应)。
敏化反应则是让人对上瘾物相关信息更加敏感,上瘾者眼里,上瘾物会变得比其他事物更加吸引人。
前额叶功能退化,将导致成瘾者控制冲动和预知后果的能力减弱,控制不住自己。
手机对皮质醇或许更严峻
学者认为,我们日常玩手机的行为,对体内皮质醇影响更加严峻。沉迷在手机世界中,交付出去的是时间、睡眠、创造力、注意力。频繁接触社交媒体、焦虑水平高于当今其他任何一代人,这个焦虑背后,是人体内应激激素「皮质醇」的升高。
皮质醇是肾上腺产生的一种激素,面对压力或血液中糖皮质激素低于正常水平时就会释放。
无论两万年前被野兽追的山顶洞人,还是2019年过马路遇上急刹车的现代人,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身体都会释放出皮质醇,促使人体做出反应保住小命。
皮质醇与很多生理功能有关,其中一个就是应对压力。
人们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越来越长,并且会把它放在自己看得到、摸得着的地方。
人脑很复杂,放下手机就很简单?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岁月中,大脑演化出了奖赏机制和应急机制,多巴胺和皮质醇只是大脑这一系列复杂生化反应里的物质。
现有的矛盾是,智能手机这类技术和产品在利用人脑中的机制,向用户提供满足,用户面临「行为上瘾」;与此同时,人们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的行为,也对大脑功能、结构造成影响。
虽然人脑运作复杂,大脑也还没进化出快速适应技术发展的模式,但其自我调节、修复能力也不容忽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ngola@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4baike.com/n/42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