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思百科首页
  2. 法律文书

回购股份对股价有什么影响(股票回购对市值的影响 )

上市公司大幅回购,意味着什么? 第2张

就在市场持续低迷之际,一场千亿元的回购大潮正在悄然酝酿。

据统计,3月以来,A股共有42家上市公司对外披露回购预案,回购金额从几百万到几十亿元不等。此前2月份,还有22家对外披露回购预案。

港股市场的回购潮更加猛烈。3月22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公告称,董事会已授权将股份回购计划总额从150亿美元上调至250亿美元,回购计划有效期为两年。小米集团宣布以不定期按最高总额100亿港元于公开市场回购股份。

此外,今年以来港股市场上已经有102家公司进行回购,累计回购份额16.4亿股,合计金额85.2亿港元,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三倍。

股票回购作为真金白银回馈股东的利益分享机制,释放出了重要信号。

1、什么是股票回购

股票回购指上市公司利用现金等方式,从股票市场上购回本公司发行在外的一定数额的股票的行为。公司在股票回购完成后可以将所回购的股票注销,也可以库存股的形式保留,日后可用于员工激励。

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目的有四点:

一是提振投资者信心:通过股份回购,给市场及投资者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号,对股价起到“稳定器”,甚至“助推器”的作用;

二是实施股权激励:回购是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来源;

三是维持控制权:通过股份回购可达到调整公司注册资本、优化股本结构、保证公司的控制权等目的;

四是股东盈利补偿:股票回购可以看作是一种现金股利的替代方式,对提高股票的投资价值有一定的效果,能让投资者更好地分享公司成长红利。

对股票市场而言,大规模的回购潮意味着上市公司管理人认可当前股价的投资价值,对维护股价起到非常正面的意义,也是回报股东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在市场处于底部的时候,回购行为会明显增多。

2、回购潮往往出现在市场筑底阶段

回顾历史,自2009年以来,A股一共有过四次回购潮。

第一次是从2012年10月到2013年5月。A股自2010年起持续低迷,2012年底的时候,上证综指的估值压缩到较低水平,回购潮期间PE均值仅14倍。在此期间,共有34家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累计金额391亿元。

第二次是从2015年8月到2016年6月。此次回购潮是在杠杆股灾后,证监会和财政部等部门出台《关于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现金分红及回购股份的通知》,以此来防范系统性风险。在此期间,共有209家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累计金额224亿元。同样,上证综指的PE也处于相对低位。

第三次是2018年。2018年大盘单边下跌,上证指数下跌25%。为促进股市健康发展,2018年11月证监会、财政部、国资委公告《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全年超过1110家公司实施了股票回购,累计回购金额超过925亿元,不论回购公司家数还是回购金额均创历史之最。2018年底正是A股过去三年的阶段性大底。

第四次是现在这次。2022年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一行两会”迅速贯彻学习会议精神,其中证监会提及“鼓励上市公司加大增持回购力度,引导基金公司自购份额”。3月17日和18日,12家上市公司宣布回购,全周公告回购的公司达到了31家,回购金额上限超过88亿元。当前,A股估值处于相对低位,中小盘股和部分行业估值处于历史极低位。

3、回购潮背后的启示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有惊人的相似。

从历史经验来看,回购激增往往出现在市场底部区域。与此同时,市场估值和情绪指标也在接近底部。

从估值来看,截至3月22日,万得全A最新市盈率17.53倍,低于十年平均值17.80倍,过去十年只有45.69%的时间估值比现在便宜。主流宽基指数中,沪深300最新市盈率12.31倍,仅略微高于十年平均值12.24倍,过去十年只有50.27%的时间估值比现在便宜。中证500最新市盈率17.50倍,远低于十年平均值32.20倍,过去十年仅有2.11%的时间比现在便宜。中证1000最新市盈率30.87倍,远低于十年平均值51.92倍,过去十年仅有10.19%的时间比现在便宜。

从情绪来看,今年2月份的新发基金(股票型+混合型)规模仅70亿份,是近两年基金投资热以来的最低点,较去年同期下降了97%。权益基金发行进入冰点,投资者观望情绪浓重,也是底部特征之一。

上市公司大幅回购,意味着什么? 第4张

数据来源:Wind

综合来看,虽然回购潮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市场马上反转,但会对市场投资信心有较大提振。同时结合中长期指标来看,无论市场估值、基金发行、投资者情绪、还是个股的回调幅度均接近历史底部水平,这意味着较好的中长期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 以上观点、分析及预测、意见仅是在特定市场情况下并/或基于一定假设条件下的分析和判断,并不意味着适合所有状况,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收益保证,以上仅为作者观点和意见,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意见。具体产品信息以产品合同为准,投资人须仔细阅读产品合同、风险揭示书等法律文件,关注产品投资风险和亏损风险,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ngola@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4baike.com/n/58951.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