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东南。 约开凿于公元 366 年。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中国化佛教艺术宝库。
1、莫高窟的历史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体系: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美文化体系都戏剧性地在这里交流与融会。莫高窟开凿自北凉,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前后持续1000多年。
漫长岁月中,洞窟经自然风沙的吹蚀掩埋以及人为的破坏,至今还保存有洞窟800多个,经过整理编号的有492个,其中彩塑有2400多尊、壁画2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
莫高窟的名称,最早见于隋朝开凿的第423窟之《莫高窟记》,而石室遗书的唐人写本中,也多次提到唐朝沙州敦煌的“漠高乡”、“汉高里”之名。另外,写于唐文宗开成四年的《敦煌阴处士功德记》中,将鸣沙山称为“汉高山”,古语“漠”、“莫”相通,可见“莫高窟”一名,远在隋唐即已出现。
据唐初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莫高窟的开凿年代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当时有位乐傅和尚西游至敦煌三危山下,忽见山上金光万道,似有千佛显现,他因而深受感动,于是开始募资请人在山上开凿了一个石窟。之后不久,又有一位法良禅师也在这里建窟。
此后的1000多年,皇帝、高官、富人至莫高窟崖壁上凿窟造像之举络绎不绝,莫高窟也逐渐成为佛教圣地。直到明朝,汉民族举家迁往关内,之后近300年,莫高窟因没有施主进奉香火,也没有僧侣住持管理,因而逐渐没落。
2、艺术宝库
莫高窟,又称为“千佛洞”,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胜地。它全长1.6千米,分布于鸣沙山崖壁上。据统计,它现存石窟有492个,彩塑为2400余尊,壁画总面积达45000平方米。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立体艺术宝库。石窟的大小不一,风格迥异;塑像的高矮不等,参差错落。大的雄浑敦厚,小的精巧细致;造诣之精、艺术之深、想像之丰富、手法之多样可谓惊世骇俗。
3、莫高窟彩塑
莫高窟塑像艺术是以民族传统的彩绘雕塑为基础,并吸收印度的造像技艺,逐渐发展出的中国化佛教艺术。据粗略估计,整个石窟彩塑,不包括数以万计的小佛像在内,保存完整的就有2400余尊,有高达30米的巨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像,其中佛陀、菩萨、佛弟子、力士的形象更是千变万化,无一雷同,呈现不同的特色与风格。
莫高窟依彩塑的风格特色大致可分为三期,早期自北凉、北魏、西魏到北周为发展阶段,约5世纪~6世纪下半叶,由于此时期的佛教传承偏重在行迹的发扬,虔诚的僧侣或信众多发愿开设石窟、建立寺庙,并视苦修禅定为佛徒的修行要点,因此莫高窟早期的开凿和造像与此风气息息相关,禅定窟为最常见的窟形,而佛陀、菩萨等造像,除了供善男信女瞻仰礼拜外,主要还是供僧侣们修行观相之用。中期为包括隋唐两代的鼎盛期,约6世纪末~10世纪初,由于此时是一个大一统的时代,政治、社会、经济趋于稳定而蓬勃,敦煌艺术在此基础上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早期洞窟总数仅有36个,到了隋朝,国家存在虽只有短短38年,却建造了100多个石窟。
4、壁画
莫高窟南段的石窟四壁和窟顶均绘有壁画,数量众多,若展开排列,可长达30千米,素有世界最大艺术画廊的美誉。它不仅反映了佛教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变迁,也展示出4~14世纪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当时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美术、音乐、舞蹈、杂技、建筑、风俗、衣冠服饰,以及中外交通往来等丰富资料。
壁画内容包罗万象,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为经变画,是按佛经文字加以想像绘成的巨型故事画,现存有24种不同的题材,大都是佛经中著名的故事,如《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等。第二类为故事画,主要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包括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佛传故事、戒律故事,还有中国传统的西王母、女娲等神话故事;第三类为佛教中的诸位神佛的尊像画,如佛陀、菩萨、佛弟子、天王、力士、罗汉、飞天等,几乎每个洞窟都会出现这些人物,但面貌造型并非千篇一律,而是依不同朝代的艺术审美观,展现其独具的特色;第四类为供养人画像,记录那些出资开窟造像的人及其家族成员,旁边并附有姓名、地位、官职等榜题,这些当时真人真事的记录,已成为敦煌学研究的珍贵资料;第五类为装饰图案,主要是为了加强如平棋、藻井、佛龛、莲座等建筑、雕塑的装饰效果,并在佛像上的冠服、头光、身光等处敷彩,再加上莫高窟的壁画不留空白,因此装饰图案有填补空间的作用。归纳图案纹样有植物、动物、天象、忍冬、几何图形等,造型十分精美,色彩鲜艳夺目。
莫高窟壁画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飞天。飞天原先是一种乐伎,也就是所谓的乐神。她的故乡原本在印度。据说,乐神原名叫“干达婆”,因周身散发着香气,所以又称为“香间神”。她的任务是在佛国里为佛陀和菩萨布香献花、从宝及作礼赞。她演奏着乐器,载歌载舞;微笑着栖身于花丛中,轻盈地飞翔于云霄间。印度的佛教中,通常将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大都画在佛窟墓室的壁画中;而在中国的道教中,则称为“飞仙”,“飞仙”也大都画于石窟墓室的壁画中。
5、藏经洞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当天,莫高窟王圆录道士正监督工人清理第十六窟的甬道,忽然“壁裂一孔,仿佛若有光”,凿开后发现北壁上有个高18米,宽约0.8~0.9米的藏经洞,里面储存了自前秦甘露元年至南宋庆元二年的藏品。据此推断,石室的封闭当在13世纪初,其时西夏国王元昊进袭敦煌,莫高窟的僧人在战乱之中,将这些珍贵的佛经、文书、艺术品秘藏于石室之中。
这些收藏品有佛道儒各家的经卷、诗词歌赋等民间文学、地志户籍等文书,还有绣画、法器等重要文物五万多件,其内容涉及宗教、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文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除汉文资料外,还有大量以藏、梵、于阗、龟兹、回鹘和突厥等国的文字写成的资料,成为研究敦煌学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ngola@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4baike.com/n/8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