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是依据蛇类的毒性程度进行的排名,来看看都有哪些蛇类入榜:
1
内陆太攀蛇
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内陆太攀蛇,又称细鳞太攀蛇,全长为2米左右。分布于澳洲中部的维多利亚沙漠及附近,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干燥平原、草原、荒漠及干枯河床等地。内陆太攀蛇的性格比较温柔,如果被激怒会将前半身成S形挺立起来,攻击速度极快,几乎快到人眼无法看得见,往往人类还没来得及反应,已被它的毒牙连续咬了多次。

2
东部拟眼镜蛇
Pseudonaja textilis

东部拟眼镜蛇,长度为1.5-2米,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中部以及新几内亚南部。
东部拟眼镜蛇的毒液里主要含有神经毒素及凝血因子,一次排毒量2-8mg。

人类被东部拟眼镜蛇咬伤后的致死率大约为10-20%
3
杜氏剑尾海蛇
Aipysurus duboisii


4
澳洲虎蛇
Notechis scutatus

虎蛇,或称澳洲虎蛇,全长大约120厘米。分布于澳大利亚,主要栖息在海岸、湿地或溪涧等地带,它们有占据领地的习性。在澳大利亚,2005年至2015年期间,人被虎蛇咬伤的记录为119次,其中导致4人死亡。

人类被虎蛇咬伤后的致死率大约为40%-60%
5
太攀蛇
Oxyuranus scutellatus

太攀蛇,又名普通太攀蛇或海岸太攀蛇,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及北部沿岸一带,另也出没于新几内亚的岛屿。
太攀蛇长度1.5至2.0米,体重在3千克左右,有记录最大的个体长3.3米,重6.5千克。
当遇到人类时,它们通常会选择迅速离开现场以避免冲突,但如果受到骚扰则会变得非常凶猛,并会发动连续快速的攻击以自保。

被咬后的致死率以及死亡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注毒量及被咬位置等)。根据临床蛇咬个案记录,最快的死亡时间为30分钟,此蛇亦曾造成过100%的致死率(因为其每次攻击都会注入足以致命的毒液分量)。
6
银环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银环蛇,毒性强烈,是中国最危险的毒蛇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以及缅甸、越南等南亚国家。长达60-120厘米,最大可达160厘米。

人类被银环蛇咬伤后的致死率大约为25%-35%
7
裂颏海蛇
Enhydrina schistosa

裂颏海蛇,长度大约130厘米,分布于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域,是一种常见的剧毒海蛇。裂颏海蛇全天活跃,性情暴躁攻击性强。

8
黑曼巴
Dendroaspis polylepsis

黑曼巴蛇,常常简称为黑曼巴,它们是非洲最大的有毒蛇类,仅次于亚洲的眼镜王蛇。黑曼巴蛇全长2.5-3.2米,重量1.6-3.1公斤。
黑曼巴蛇的毒液里主要含有神经毒素及心脏毒素。在有效血清面世之前,由黑曼巴蛇造成的死亡率接近100%,因为此蛇几乎在每次攻击都会注入足以致命的毒液分量(100-120毫克)。临床报告显示被咬者可在30-60分钟内死亡。

在有效血清面世之前,由黑曼巴蛇造成的死亡率接近100%
9
南部棘蛇
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南部棘蛇,全长70-100厘米。是澳洲本土的特有种,聚居于澳洲东岸的森林、草原与及石楠草原等地方。是伪装高手,可以隐藏于草地及宽叶之间,而不被察觉。
南部棘蛇的毒液含有剧毒的神经毒素,这可能会导致瘫痪,甚至死亡。
10
眼镜王蛇
Ophiophagus hannah

眼镜王蛇,是世上体型最长的毒蛇,其长度3-4米,重量大约6公斤。主要栖息于亚洲南部的热带林地中,以其他的蛇类为食,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剧毒蛇类。
眼镜王蛇的毒液里主要含有神经毒素,另也有心脏毒素。毒素由多肽及蛋白质所组成。被咬后毒素会迅速袭击被咬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剧痛,视力障碍、晕眩、嗜睡及麻痹等症状。

眼镜王蛇的一咬能注入200-500毫克的毒液,可以致人于死地,伤者最快可在30分钟内死亡。
人类被眼镜王蛇咬伤后的致死率大约为50-60%
半数致死量
LD50 即Lethal Dose, 50%
指使实验动物一次染毒后,在既定实验期间和条件下统计学上半数实验动物死亡所使用的毒物剂量。
LD50的表达方式通常为有毒物质的质量和试验生物体重之比,例如”毫克/千克体重”。虽然毒性不一定和体重成正比,但这种表达方式仍有助比较不同物质的相对毒性,以及估计同一物质在不同大小动物之间的毒性剂量。
最通俗的理解为:LD50越小,毒性越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ngola@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4baike.com/n/84662.html